近几年来,好莱坞的改编风吹到了儿童读物领域,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被搬上了大银幕,像《Holes(别有洞天)》(本站有上传,欢迎搜索下载)、《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纳尼亚传奇》以及《都是戴茜惹的祸》(Because of Winn-Dixie)等等。不过,有一个疑问一直没有被消除,一本曾经对数百万在美国成长起来的人有着最深远影响的特别小说,是否真能在大银幕上得到“重生”? 原著小说《仙境之桥》就是这样一本儿童读物,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动、燃烧着想象与智慧的火花的传奇,还包含了一个只有主人公知道的梦幻王国。 仙境之桥的作者凯塞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1932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她的父母是来华的传教士。出生在中国使她从小受中国文化影响,传教士家庭使她了解和信仰基督教。1937年,由于日军侵华,凯塞琳全家逃难到美国,先是住在林奇堡,之后搬家到里士满。凯塞琳·帕特森在学校完全受到同学们的忽视,她后来曾用“恨”这个词表达对美国的感受。1938年,凯塞琳全家再次回到中国,继续进行传教士的工作。凯塞琳多数时间安全地住在英租界,但她仍见到的战争的恐怖,这使她对日本即恐惧又憎恨。
在凯塞琳形形式式的众多的小说中,都渗透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青少年对自我的寻找,一种依附于人的感觉,去发现安慰和满足,通过精神交流达到和平。正如凯塞琳自己说的,是“真善美之门”。
《仙境之桥》最初是凯瑟琳·帕特森写给自己当时只有11岁的儿子大卫的,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大卫和他的好友莉莎,于1978年出版。小说很快以它的方式建立了庞大的读者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买一本送给孩子,在几年内就风靡了整个美国。大多数读者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帕特森将那种孩童时代所独有的无边想象浸透在整个故事中,激励了数百万真正相信想象所能带来的奇迹的人。虽然是一个构架在想象中的世界,却是真实世界的反衬,存在于“特雷比西亚”的每一个奇幻生物,在现实世界中都有真身,比如那些每天在学校里欺负吉斯和莱丝莉的小霸王们,都成了邪恶的化身:加里·弗彻变成了长毛秃鹰--半人半鹰;斯科特·霍格则是半人半松鼠的怪物;当然还有学校里的恶霸头头贾妮丝·艾弗里,在“特雷比西亚”中变成了一个吉斯和莱丝莉必须要消灭的最终敌人,以巨人的形象示人。 时间流逝,如今大卫·帕特森已经长大成人,似乎是命运使然,也可能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写作的天分,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编剧。对于《仙境之桥》这本母亲专门为自己创造的小说,他赋予给它的是长达30年的爱,所以将小说改写成剧本,就成了他理所当然的使命与责任。现在,大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要将家族中最珍贵的财产,以另一种形式传递给下一代。大卫形容这本小说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次阅读它,都有一种被保护着的感觉,支撑着自己变强大。对于我来说,这不只是在制作一部电影,而是在向我那伟大的母亲表示敬意。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住原著所蕴含的灵魂,然后寻找一个可行的方式,让文字变成动态可视的画面。不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故事所传递的主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