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据考证,早在1590年左右,天主教教士高母羡为研读汉语及了解中国文化,将明朝初年开始刊行的通俗读物《明心宝鉴》译成了西班牙文。1592年被译成西班牙文,手抄本于1595被带回西班牙献给王子斐利三世,现收藏于马德里西班牙国立图书馆。后来《明心宝鉴》又流传到中国近邻国家,600多年来一直风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被用作青少年启蒙教育、道德教育重要读本和个人修身励志经典。在韩国,它是大长今最早的启蒙读本,大长今在与各地官衙的医女们一起接受医女训练的时候,学习的经典课开篇即是《明心宝鉴》。
多年来,虽然《明心宝鉴》各种版本流传不断,但此书在中国后来竟慢慢湮没,乃至处于完全失传的境遇。
2013年4月,在《明心宝鉴》被翻译成西班牙文400多年后,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又在原译本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改,推出了《明心宝鉴》西班牙文新译本,并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首发式。
"高母羡首次翻译的《明心宝鉴》被认为是"中西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物证",高母羡则被誉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锋"。"李朝全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