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書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是華語文學世界的重要作家,在中國大陸也享有一定知名度。上個世紀末她以《把她寫進小說裏》(一九九四)獲得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小說首獎,自此嶄露頭角,之後創作不輟。《流俗地》是她繼《告別的年代》(二○一○)後第二部長篇小說。十年磨一劍,黎紫書的變與不變,在《流俗地》中是否有所呈現?
《流俗地》的主角古銀霞天生雙目失明。她的父親是出租車司機,因爲這層關係,銀霞得以進入租車公司擔任接線生。她聲音甜美,記憶力過人,在電話叫車的年代大受歡迎,視障成就了她傳奇的一部分。黎紫書透過銀霞描繪周遭的人物,他們多半出身中下階層,爲生活拼搏,悲歡離合,各有天命。
《流俗地》人物衆多,情節支脈交錯,黎紫書以古銀霞作爲敘事底線,穿插嫁接,既有現代主義參差對照的風格,也有舊小說草蛇灰線的趣味,不是有經驗的作者,不足以調動這些資源。銀霞擔任租車公司接線員是巧妙的安排。在她日夜「呼叫」下,所有大小街道的名稱、熟悉不熟悉的地址不斷躍動在字裏行間,形成奇妙的錫都方位指南。比起《告別的年代》刻意操作後設小說技巧,《流俗地》迴歸寫實主義,顯示作者更多的自信。黎紫書娓娓述說一個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馬來西亞社會華人的命運,也流露此前少見的包容與悲憫。
流俗與不俗
《流俗地》的「流俗」顧名思義,意指地方風土、市井人生。這個詞也略帶貶義,暗示傖俗不文,下里巴人的品味或環境。黎紫書將錫都比爲流俗之地,一方面意在記錄此地的浮世百態,一方面聚焦一羣難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這些人的先輩從唐山下南洋,孑然一身,只能胼手胝足謀生。上焉者得以安居致富,但絕大多數隨波逐流,一生一世,唯有穿衣吃飯而已。黎紫書更關心的是女性的命運,這一向是她創作的重心。要爲這些人物造像,寫出她們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