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地狱》
(Hell of a Book)
小说类获奖作品,作者是杰森·莫特(Jason Mott)。
有些书评将其翻译为《一本好书》,不过个人感觉翻译成《书中地狱》更适合,这本书围绕一位非裔美国作家和一个黑人孩子展开,他们的故事投射了美国的两大社会问题:种族主义、枪支暴力,展示了美国有色人种的生存现状,和现实世界中震惊全美的警察枪杀黑人案遥相呼应。
也许有人说,文化背景不同, 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这不正是我们阅读的意义吗?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豆瓣上有一条书评说得很好:
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唤起所有人的共鸣,只要有一个人被拯救,那就能称之为伟大。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无法跟书中人物共情,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多多少少经历过“被排挤”“被边缘”,如果能带着这份恻隐之心阅读,那也是一种心灵的救赎吧。
正如莫特在获奖感言中说的:
我想把这个奖项献给所有的‘疯孩子’‘局外人’‘怪人’,和所有被欺凌、被误解的人。
2
《她所携带的一切》
(All That She Carried)
非小说类获奖作品,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蒂亚·迈尔斯(Tiya Miles)。
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概括这本书:
All That She Carried: The Journey of Ashley’s Sack, a Black Family Keepsake.
一位黑人母亲,在女儿阿什利即将被贩卖为奴之前给了她一个麻袋,里面有一条破烂的裙子,一些山核桃,还有母亲自己的一缕头发。
亚马逊书评上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小小的一块布,承载了历史的传承。
近年来,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常偏爱少数族裔和女性视角的作品,虽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追了这么多年的获奖作品,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本书,只有做到了两个方面,才能被称之为“作品”:
一、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教育、比如婚姻;
二、有勇气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声,那些被边缘的人们,通常没有机会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意见,然而他们才是每个时代发展中苦与痛最真实的体验者,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如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有机会看看圈外的生活,阅读就是给自己开一扇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
3
《电报俱乐部的最后一晚》
(Last Night at the Telegraph Club)
青少年文学类获奖作品,作者是华裔小说家马琳达·罗(Malinda Lo)。
故事设定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十七岁的女孩Lily 和另一名女孩Kathleen Miller陷入爱河,这在1954年的美国是非常有风险的事情,但两个女孩不顾一切也要给对方“名分”。
坦率说,分享这本书我也有一些些心理障碍,毕竟是直面一部分特殊人群,而且还有一些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不过阅读即是冒险,从这一点来讲,大家阅读这本书时,心态可以调整:了解不同的人生,才能对他人更加包容。
4
《束草的冬天》
(Winter in Sokcho)
翻译文学类获奖作品,作者伊丽莎·舒亚·杜萨平,译者阿内萨·阿巴斯·希金斯。取材于韩国束草,以极具氛围感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平凡女性经历的有关亲密关系和生活权力的故事。
近年来韩国作品的势头很猛,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随着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多,韩国社会的很多现象也受到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
这也再次印证了,这个世界不是孤立运转的,我们以为无关的事情,总能产生神奇的关联。而当我们在书中了解过、认识过以后,才能少些妄言,多些尊重。
5
《飞蚊症》
(Floaters)
诗歌类获奖作品,作者是是马丁·埃斯帕达(Martín Espada)。
诗歌类的作品比较小众,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领取电子版看一下。